活動標題
- 汶川地震三周年鏡頭背后的故事?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5月12日嘉賓: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簡介:三年前,他用鏡頭記錄著汶川地震災后的廢墟景象,而如今他的鏡頭下,是災區(qū)人民洋溢著的一張張笑臉。三年,他用真情記錄著大災過后的人間大愛,見證著災后重建的悲情與豪邁。三年的歷程,他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故事?他救助的3名孤兒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動?一起走近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
文字內(nèi)容:
- 中國網(wǎng):
大家好,這里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來紀念三年前的巨大地震帶給我們的痛苦記憶。但是我們也看到,僅僅三年時間,汶川從當初的一片廢墟,到如今新學校、新樓房拔地而起,中國人用自強不息的精神締造了災后重建的速度奇跡,災區(qū)人民也用一張張笑臉迎接美好的明天。
今天來到演播室的嘉賓在震后第一時間進入災區(qū),及時向我們傳達著災區(qū)的各種信息,并在隨后的三年里多次深入到災區(qū)采訪,他用手中的鏡頭向我們講述著大災當中的人間大愛。他就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歡迎您!
2011-05-12 10:22:37
- 張桐勝:
你好。
2011-05-12 10:25:27
- 中國網(wǎng):
我知道您剛剛舉辦一個攝影展叫“汶川記憶”,前不久在中國美術館剛剛落下帷幕,首先向您表示祝賀。
2011-05-12 10:25:43
- 張桐勝:
謝謝。
2011-05-12 10:26:35
- 中國網(wǎng):
您通過一幅幅照片記錄了生動的場景,同時向我們訴說著生動的、感人的故事。每一幅照片都引起了參觀者的強烈情感,撩撥著他們的心弦,每個參觀的人都受到震撼。您介紹一下這些照片在拍攝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怎樣的?
2011-05-12 10:26:40
- 張桐勝:
地震以后,我在第一時間去了災區(qū),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那個時候沒有任何條件,必須要到第一線。利用相機把“5·12”汶川地震的歷史時刻真實、準確地記錄下來,這也是一個攝影工作者的責任。當時我跑了所有的重災區(qū),用相機在第一時間做了全面的記錄。
地震以后,我把這些作品通過整理做了《汶川記憶》的展覽。我認為“5·12”汶川地震是中國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中國人民在面對地震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的、偉大的抗震精神,應該讓全國、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一是通過展覽來認識自然、了解自然,讓人們從這次展覽的圖片對我們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有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通過地震更加珍惜生活,不要忘記災難,應該在災難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更加奮發(fā)地前進。
2011-05-12 10:27:33
- 張桐勝:
這次展覽從震后一周年、兩周年,在香港、深圳、北京、寧夏、倫敦都展出,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人們通過這種經(jīng)典的影像作品對此次地震有了全面的了解,帶給人們在未來生活當中很重要的警示。
“5·12”汶川地震以后,所有的媒體都在表現(xiàn)它,但是我認為經(jīng)典影像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你也可能有一個印象,自從“5·12”汶川地震以來,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經(jīng)典圖片。即使是電視畫面、電影畫面,他們也采用了很多經(jīng)典瞬間、經(jīng)典圖片,讓我們刻骨銘心,震撼了整個世界,感動了整個世界。這就是攝影鏡頭、經(jīng)典影像的魅力所在。
2011-05-12 10:29:55
- 中國網(wǎng):
我記得當時“5·12”汶川地震,媒體做了一個集錦,并不是用攝像鏡頭拍攝的一段視頻,而是用照片疊加起來的集錦。
2011-05-12 10:32:06
- 張桐勝:
任何一張照片背后都有經(jīng)典的故事。比如這張照片,是我當時在北川中學拍攝的。整張照片表現(xiàn)的是北川中學校區(qū)被滑坡的石頭全部壓住,基本上是片瓦無存,任何東西都沒有了,只留下了一面國旗,一個學校的校牌,還有一個籃球架。這張照片從紀實攝影來講,它把所有元素都記錄下來。從新聞攝影角度來說,又反映了很重要的新聞事件。地震以后,我們國家為受難者降半旗,舉行國喪,進行悼念,這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是第一次,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同時,它又體現(xiàn)了在面對汶川大地震時,中華民族所表現(xiàn)的頑強拼搏、多難興邦、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這張照片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大地震時形成的強大的凝聚力、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戰(zhàn)勝災難,在廢墟當中重新崛起的一個偉大精神的象征。它又是非常好的藝術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以后,取名叫《永恒的瞬間》。而且,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我也想到還有沒有人幸存。經(jīng)過了解,他們說這所學校還有一個班在籃球架這里上體育課,他們幸免遇難,得救了。后來我又多方打聽,在位于綿陽的長虹機械培訓中心的北川中學找到了這些幸存者,我又給他們拍了幾張大合影。當時我拍照片的時候,他們和我說,我們所有人的生日都改成了5月12日,成為他們的重生。這兩張照片,一個是學校校址,一個是合影。這兩張照片就對“5·12”汶川地震給予了永恒的記憶。
2011-05-12 10:32:36
- 中國網(wǎng):
一個是代表過去,一個是代表現(xiàn)在。
2011-05-12 10:36:41
- 張桐勝:
將來,新的學校會建起來,學生們會走向全國和世界,他們會成才,會為國家作貢獻。但是這一時刻是永恒的,這就是影像的記憶和價值。
2011-05-12 10:36:53
- 中國網(wǎng):
通過您的照片,我們感受到不管發(fā)生怎樣的災難,只要有國旗的地方,就有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只要國旗不倒,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永遠堅持下去。
2011-05-12 10:37:40
- 張桐勝:
是的。在地震以后,我們拍攝照片時看到這些孩子的精神很不振奮,覺得非常沉痛。后來我了解到有3個孩子,他們分別叫玉川、劉玉梅、劉偉,地震使他們失去了家園和父母。后來經(jīng)過多方努力,在孩子們第一個暑假的時候,我們把他們接到北京,通過在北京的生活,接觸到方方面面的愛心使者,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關懷,讓這幾個孩子從在最痛苦、最黑暗的時候走過來?,F(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一切都進入了正常的軌道,尤其在心靈的恢復方面,他們非常健康。這次我去北川采訪的時候,為三周年展覽拍攝,又專程去看望了他們。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住進了政府分的新房子,看到新房子的時候讓我很震撼,很受感動。我認為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太偉大了。你想想,一個在汶川地震失去家園、失去父母,在短短三年之內(nèi),一個孤兒已經(jīng)成為一家之主,住進了自己的新房子,這不是什么時候都能做得到的,這是一個奇跡。這讓所有看望他們的記者和朋友都感到很震撼。
2011-05-12 10:38:10
- 中國網(wǎng):
我們也感受到中國政府在大災面前體現(xiàn)出的強大力量。
2011-05-12 10:44:54
- 張桐勝:
也體現(xiàn)出社會的愛,這種愛形成了這種力量。
2011-05-12 10:45:20
- 中國網(wǎng):
您通過這次展覽讓很多人對于汶川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記憶,您對這次展出還滿意嗎?
2011-05-12 10:45:38
- 張桐勝:
以往的展覽我認為也不錯,尤其是這次更好,我們到成都,四川省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和文聯(lián)一起辦的《永恒的瞬間》展覽,紀念“5·12”汶川地震三周年,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大型展覽,這個展覽也是非常成功的。它通過四個部分去表現(xiàn),一是通過昨天的美麗的家園,地震以前災區(qū)的美麗景色、自然環(huán)境。二是地震對家園的破壞,在地震當中國家形成的那種強大凝聚力,抗震搶險,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精神,通過各種照片體現(xiàn)出來。三是家鄉(xiāng)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全國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恢復重建的過程。最后是今天我們看到孩子們一張張笑臉,我們走向未來、走向美好的希望,走向真正的豪邁。整個展覽過程給觀眾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印象,效果非常好。整個展覽讓我們看到了汶川地震三周年以來創(chuàng)造了奇跡般的成果。
2011-05-12 10:46:10
- 中國網(wǎng):
您當時在震后第一時間前往災區(qū),冒著生命危險拍攝這些珍貴照片,把瞬間變成永恒。我想問問您,您當時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信念讓自己不顧生命危險前往到災區(qū)?
2011-05-12 10:49:13
- 張桐勝:
地震時,每個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們都是在眼淚當中渡過這一時刻。我作為一名軍人,又是中國攝影家副主席,這種災難下,必須有自己的使命感,必須要到前線去,要和部隊在一起,要和攝影工作者們在一起,要記錄災難現(xiàn)場,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另外,由于我夫人是醫(yī)務工作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306醫(yī)院,她在第一時間就主動報名,13號就去了災區(qū)。先去了汶川,由于路不通,輾轉(zhuǎn)又到了北川,一駐扎就待了56天。
當時我的孩子正好也在四川上學,有的家長對孩子說趕緊回家吧,我的孩子也給我打電話了。因為我們是軍人家庭,我說你作為男孩,現(xiàn)在和你一樣大年紀的戰(zhàn)士們都在往災區(qū)前進,沖向災區(qū),這個時候你如果離開災區(qū),作為一個男孩,這是不應該的。我說這個事你自己定奪,留在災區(qū)或者回到北京。后來他還是留在了災區(qū),參加了志愿者隊伍。我告訴他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能夠幫助災區(qū)做多少就做多少,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2011-05-12 10:50:09
- 張桐勝:
我是在中央電視臺“愛的奉獻”捐款儀式結(jié)束之后,20號趕到北川。我們一家人在北川會合,這張照片就是我們在進入北川老縣城時拍攝的全家福。當時還是很危險的,余震很多,北川的峽谷很深,兩邊大石頭不停地在掉,我說我們要在進城之前拍攝一張照片留作紀念。這張照片是我們一家在“5·12”汶川地震事件當中非常珍貴的紀念。
地震以后,有人說這個故事可以寫文章,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這個主題挺好。后來我兒子先寫了一篇文章叫《希望》,他在慘烈地震現(xiàn)場,看到了國家、人民的希望,這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被困難壓倒,而且在困難當中看到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希望,我認為這個想法很好。我夫人是醫(yī)務工作者,當時在北川也非常艱苦,尤其是女同志晚上在廢墟是很恐怖的,她后來也寫了一篇文章,寫的是《責任》。哪里有醫(yī)務工作者,哪里就有哭聲,哪里就有嬰兒的叫聲,哪里就有呼救聲,她就要沖到哪里,再危險也要去,因為這是責任,再害怕也要往前沖。她寫的文章我覺得也很真誠。我寫的文章是《使命》,因為攝影工作者要記錄國家的發(fā)展歷史,記錄國家的重大災難,記錄國家的重大成就,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一家人都是把感情投向災區(qū)。
2011-05-12 10:53:15
- 中國網(wǎng):
一家三口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寫出了三種不同主題的文章。
2011-05-12 10:57:31
- 張桐勝:
這是我們一家對這場災難的愛心,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幫助災區(qū)解決實際問題。
2011-05-12 10:57:54
- 中國網(wǎng):
您當時進入到災區(qū)之后看到了什么?第一反應是什么?
2011-05-12 10:58:20
- 張桐勝:
進入災區(qū)讓我感受很多,歸納起來,一是讓我感受到大自然在哭泣,真是慘不忍睹。8.0級大地震在全世界不算罕見,但是像汶川8.0級大地震,因為環(huán)境造成,它的規(guī)模是從來沒有過的。整個災區(qū)的受災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相當大,老百姓無家可歸,政府要給他們解決帳篷、簡易住房,還要解決永久性住房。1200平方公里區(qū)域中的所有交通都癱瘓,所有道路都要修,有的道路修了幾十次,所以它帶來的困難是極其巨大的,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當時我去了以后,地震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哭泣。但是,在感受到地震慘烈的同時,我也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偉大。從中央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普通志愿者,他們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大家都往一處想,一門心思幫助災區(qū)解決問題,那種強大凝聚力是任何力量也攻不破的,有了這種凝聚力,任何事情都能做成。這種感覺讓我特別深刻。
2011-05-12 10:58:35
- 中國網(wǎng):
您到災區(qū)之后,不只去了汶川,還去了很多其他地方。
2011-05-12 11:00:44
- 張桐勝:
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我的想法是要用經(jīng)典的影像盡量全面記錄重災區(qū)的狀態(tài)。一個是這次地震對大自然的破壞,一個是地震對人類家園的破壞,還有地震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對一些歷史文化古跡的破壞,還有在地震當中中國人的狀態(tài)。除了拍攝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的工作場面以外,同時還要全面記錄這次地震所帶來的損失。只有把這些記錄下來,留給后人,尤其沒有經(jīng)歷過地震的人,才能從中受益、得到啟迪,才能更好的珍惜未來的生活。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是損失。
我當時很明確,一定要盡量多走,直到走不過去為止,我拍攝的比較全面。后來我出版了一本《5·12汶川記憶》大型畫冊,把這幾個方面全面記錄下來。
2011-05-12 11:02:01
- 中國網(wǎng):
您都走了哪些地方?一共拍了多少張紀實作品?
2011-05-12 11:03:34
- 張桐勝:
我去了汶川、映秀、北川、安縣、什邡、綿竹,還有很多鎮(zhèn),我拍攝的有20多個重災區(qū),幾乎災區(qū)的鎮(zhèn)、村、縣都走遍了。當時重災區(qū)我都走遍了,把各種情況都拍攝了,比如自然環(huán)境,尤其是人文破壞。當時思想很明確,危險沒有關系,一定要盡量跑一遍,拍了上萬張照片?,F(xiàn)在做了展覽,也出了畫冊,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來講,這確實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2011-05-12 11:04:04
- 中國網(wǎng):
在那這些拍攝過程中,您最想表達給觀眾的是怎樣的信念?
2011-05-12 11:05:11
- 張桐勝:
首先是我們通過影像,把這一歷史時刻,國家面對大災難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還有大自然受到災難的破壞度,在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所形成的重大決策一一記錄下來,這也是我的初衷,一定要用經(jīng)典照片把這些記錄下來,留給后代。
2011-05-12 11:05:45
- 中國網(wǎng):
在您眾多幅表達汶川地震的攝影作品中,您最喜歡的照片是一幅?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讓我們有所了解。
2011-05-12 11:06:40
- 張桐勝:
一個是《永恒的瞬間》,這是我比較喜歡的,在社會上給人們的印象很深,國家博物館、國家檔案館都收藏了這個照片,我的畫冊也用了這個作封面,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在“5·12”汶川地震所面對的精神。
同時還有這一幅作品,這里是鋼筋,反映了地震的殘酷。這是都江堰的聚源中學,幸存的孩子們?yōu)榱说磕钏离y的同學,他們疊了很多小星星,默默祈禱。雖然這張照片沒有人,但勝似有人,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愛。這張照片在俄羅斯展出的時候,掛在整個主席臺一面墻的正中央,那面墻都是黑白照片,當時整個會場沒有什么標語牌,就是有一個小圓桌在這個照片下面,上面擺著七朵玫瑰。后來我一進展場的時候就感到這個瞬間讓我印象深刻,我用相機把它拍下來,一張是5·12汶川地震時同學們對死難同學的悼念,這束花又反映了俄羅斯人對中國“5·12”汶川地震的悼念,反映了兩國人民的友誼、情感,也是大愛的體現(xiàn)。所以這束花擺在這里,一張是黑白,一個是彩色,一個是昨天,一個是今天,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國際,形成了大愛的體現(xiàn),這是面對災難時人類所形成的愛心的共識。這張照片非常珍貴,整個主席臺什么都沒有,只有這一束花和一墻照片,創(chuàng)意非常好,也體現(xiàn)了影像帶來的感染力。
2011-05-12 11:06:57
- 張桐勝:
我拍了很多照片,還有這張照片,小孩的眼神,這是在汶川的蘆溪鄉(xiāng)拍攝的。因為在地震之前,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非常好的生活,突然之間什么都沒有了,在孩子眼睛里流露著為什么,失去父母,失去家園,這就是生活,給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他的一生都會永遠銘記,這對他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以后,他會珍惜生活,珍惜每個面包,珍惜每瓶飲料,過去他可能不懂這些。地震對孩子們的心靈也是一種洗禮,從眼神中可以看出,我相信這個孩子將來會珍惜一切。從死亡當中走過來,從破碎的家園恢復過來,走向明天。我第一時間把這張照片抓起來,這對人會是一種影響。
2011-05-12 11:11:18
- 中國網(wǎng):
2008年地震您進入災區(qū)采訪之后,這三年里您每年都進行重訪,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從您的視角來看,這三年變化中給您最大的體會是哪些?
2011-05-12 11:13:12
- 張桐勝:
由于“5·12”汶川地震讓我們一家子,讓我本人和災區(qū)建立不解之緣。一是我拍攝了很多照片,同時又認識了那三個孩子,這幾年一直在關照他們,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十分牽掛。我每年都要去一次災區(qū),一周年、兩周年、三周年都去了災區(qū)。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兩個字——奇跡。
第一個奇跡,那么大的一場災難,1200多平方公里,斷裂帶上的所有房子都倒塌了,有1200萬人無家可歸,40多萬人受傷,8萬多人失去生命,這么大的一場災難,這么短的時間讓所有人都住進帳篷,住進簡易住房,治療他們的傷痛。我感覺到“5·12”汶川地震救災是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奇跡,它的速度、力量讓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2011-05-12 11:14:04
- 中國網(wǎng):
在短短三年內(nèi)從廢墟變成現(xiàn)代化的城鎮(zhèn),現(xiàn)代化的學校、住宅,有很多外國媒體報道,我國災后重建的速度是一個奇跡。
2011-05-12 11:15:25
- 張桐勝:
救災創(chuàng)造了奇跡,今天走進災區(qū)更是讓我們感受到又一種奇跡。當時山河破碎的景色我銘記在心,而今天走進去,新的災區(qū)完全是跨越式的發(fā)展,從農(nóng)村變成的非?,F(xiàn)代化的農(nóng)村,有像歐洲的小別墅的那種感覺,地震災區(qū)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huán)境上升了很高的臺階。這又是一種奇跡。
當時北川縣城地震的時候我是第一時間拍的,整個山體滑坡,這張照片很珍貴。因為現(xiàn)在老城已經(jīng)被洪水沖掉,把下面這些都掩埋了。而今天的北川縣城簡直是花園式的城市。整個災區(qū)在恢復重建方面絕對是人間奇跡,任何國家都很難能做到這一點。
這張照片是聚源中學,當時整個學校都倒塌了,沒有一間好房子。再看今天聚源中學的情況,這是在學校開學典禮時的照片,這是他們現(xiàn)代化的教學樓,還有草坪?,F(xiàn)在這所學校比原來大好多倍,有高中部、初中部,全部都是跨越式、飛躍式的發(fā)展。
這三年我每次去災區(qū)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偉大,政府的偉大,黨的偉大,感受到了時代的偉大。在這里,讓我們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大愛的體現(xiàn)。如果沒有大愛之心,不可能形成這樣的景象。我們的民族確實了不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任何人間奇跡我們都能創(chuàng)造出來。
2011-05-12 11:16:32
- 中國網(wǎng):
我們也能感受到您每次回去心靈上的震撼和振奮。
2011-05-12 11:18:41
- 張桐勝:
是。因為它都是用事實感動我們,整個災區(qū)的變化感動了我們。沒有去過的人,他的印象不會像我們一樣深刻,尤其是從以前地震到現(xiàn)在,我們看到了整個災區(qū)的變化,讓我們的內(nèi)心真是感覺到豪邁。
2011-05-12 11:19:17
- 中國網(wǎng):
您親歷了它從廢墟到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的過程,所以您覺得它偉大。
2011-05-12 11:20:14
- 張桐勝:
對。
2011-05-12 11:20:38
- 中國網(wǎng):
災區(qū)重建蓋起了新樓房、新校區(qū),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心靈家園的重建,因為很多人面臨親人的離別,包括解救時身體上的殘疾。他們在心靈上如何平復?
2011-05-12 11:20:50
- 張桐勝:
應該說汶川地震以后,我們在抗震救災工作當中所體現(xiàn)的奇跡其中一個方面就是人們心靈的撫慰。我們對那些受傷的,受到心靈創(chuàng)傷的人進行撫慰。我照顧三個孤兒,雖然汶川地震以后他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父母,但是還有組織,還有學校,還有同學,他們畢竟是集體,感覺不到孤獨。但是當他們在第一年暑假時,學校的老師要回去照顧自己的家人,有父母的同學雖然父母在帳篷里,但畢竟也是家,他像小鳥一樣回到家里,回到母親的翅膀下感到很溫暖,不會孤獨。但是像他們這種在地震災區(qū)當中失去親人和家園,沒有父母,連帳篷都分不到,他們是沒有地方去的小鳥,無家可歸。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感到真正的孤獨、無助和痛苦。
我從地震災區(qū)回來以后,和我太太商量,既然我們認識了那三個孩子,我們不能不關心,我們作為一個干部,作為藝術家,應該關注他們,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多少給他們一些關心和幫助。第一個暑假是他們最難熬的假期,所以我們通過各種手段與他們聯(lián)系,最后他們同意,到北京度過了他們最難忘、最艱難的時期。這三個孩子剛到北京的時候晚上睡不著覺,有一次我晚上2點起來看見他們還在客廳坐著,我問他們?yōu)槭裁床凰X?他們說很害怕,越想越后怕。這說明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刺激,睡不著覺。
2011-05-12 11:21:16
- 張桐勝:
后來我們在北京盡量安排很多活動,一是在我家里住,讓他們感覺到家里的溫暖,我們還放下工作,整天陪著他們,好象父母還在的感覺,給他們父愛和母愛,讓他們感覺不到孤獨,慢慢撫慰他們。三年里他們四次來北京,通過北京各界人士對他們的關心、撫愛,讓他們感覺到這個社會還有更多的父母在關心他們,還有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他們,讓他們感到不孤獨。經(jīng)過三年的生活,他們現(xiàn)在非常健康,非常陽光。
今年他們分到了新房子,住進了新家,同時在心靈上,地震給他們的創(chuàng)傷也在慢慢撫平。通過這三個孩子的故事,反映出全國人民給災區(qū)人民心靈的幫助是極其大的。有些東西雖然是看不見,但是現(xiàn)在回到災區(qū),真是一張張笑臉,如果不能撫慰心靈創(chuàng)傷是不會這樣的,他們是真正的幸福感。
這次到玉川(其中一個孤兒)家的時候,看他們的新房子,當時他就用多媒體把四次來北京的照片貫穿到一起,編輯好以后給我們放。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你會感覺到孩子長大了。
2011-05-12 11:23:57
- 中國網(wǎng):
他們變得更加成熟,心里的抗壓力能力越來越強。
2011-05-12 11:26:07
- 張桐勝:
而且知道怎樣處理事情,成熟了,長大了,這也是父母在九泉之下所希望的。通過這些展示體現(xiàn)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他是在感恩,要讓自己永遠不要忘記社會對他的幫助,這個時代對他的愛。這是很了不起的,這會激發(fā)這些孩子們成長、成人。我認為這是汶川地震以后,社會給予災區(qū)人民的心靈撫慰所發(fā)揮出的重要作用,非常難得。這幾次到災區(qū)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當?shù)乩习傩瞻l(fā)自內(nèi)心的對社會、國家的感恩之情,而且他們也感到今天生活幸福指數(shù)的提高。
2011-05-12 11:26:31
- 中國網(wǎng):
您剛才說到幫助三個孤兒,我想他們從原來被父母、爺爺、奶奶寵愛的小孩到地震發(fā)生后變得無家可歸,其實房子倒了不算什么,有很多父母健在的可以回到帳篷里,但是對于他們來講,心靈防線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不知道明天會去哪兒,有了困難找誰尋求幫助。像您一樣有愛心的人士,有很多無償提供溫暖的人士給了他們無私的、溫暖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希望,因為有愛就有家。
2011-05-12 11:27:49
- 張桐勝:
沒錯。有愛的地方才算家,感受到愛的地方才感到溫暖。一個家再好,沒有愛,沒有溫暖,怎么能有家的感覺呢。地震三周年,我們回過頭來看,一個偉大的民族確實要有一顆大愛心,當人們遇到困難時,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能夠傳承到今天,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因為有大愛,尤其在遇到災難的時候更加體現(xiàn)得特別充分,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夠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過“5·12”汶川地震,通過這場災難,一是檢驗了我們這個國家,檢驗了我們的人民,檢驗了我們這個時代,同時也看到我們的國家、人民、時代經(jīng)受住了檢驗,是非常優(yōu)秀、合格、偉大的民族。
2011-05-12 11:28:51
- 中國網(wǎng):
您這次再回到汶川時,又特意看望了那三個孩子,現(xiàn)在您與他們交流,您覺得他們在生活上、學習上都有怎樣的想法?對于未來有怎樣的打算?
2011-05-12 11:29:42
- 張桐勝:
現(xiàn)在我們和他們交流,也有一些感受。他們有一個核心問題,原來地震以前父母在的時候,那時條件很好,不知道認真學習,對自己的未來也不是很明確,還經(jīng)常去網(wǎng)吧,很耽誤時間。但是地震以后,經(jīng)過大家的輔導、幫助和希望,他們現(xiàn)在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努力,知道將來如何更多的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將來更好的回報社會。這是他們現(xiàn)在比較有壓力的問題是,這三個小孩,有兩個孩子今年要高考,所以壓力很大,在抓緊時間學習。
這次我去就沒有看他們,沒有影響他們,三月份去看了他們,這次就是為了讓他們安心學習。他們自己也知道努力。他們學習成績到底怎么樣,將來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這是順其自然的,但是他們知道如何努力,如何做人,如何做品行兼優(yōu)的人,這一點很重要。別人有困難時,他會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別人,愛別人,這一點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這次我們在災區(qū)還接觸了很多像他們這樣失去父母的孩子,在交往當中他們都非常努力,有的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已經(jīng)工作了,有的還在上學,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量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做好,不要浪費時間。過去貪玩的現(xiàn)在不貪玩了,現(xiàn)在知道怎樣努力,而且爭取好成績,不要辜負叔叔、阿姨對他們的關心。這也表現(xiàn)出他們心靈上的康復,撫慰后的心靈家園所發(fā)揮出的作用。
2011-05-12 11:30:28
- 中國網(wǎng):
有了更強的自信來面對自己,面對未來,面對社會。
2011-05-12 11:36:55
- 張桐勝:
對。他們現(xiàn)在都特別高興,因為都搬進了新家,住進了政府分的新房子,這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溫暖。我相信他們會有美好的未來。
2011-05-12 11:37:11
- 中國網(wǎng):
您這次采訪過程中又拍攝了大量照片,相比三年之前,這次想傳達給觀眾的是怎樣的情感?
2011-05-12 11:37:24
- 張桐勝:
歷史這一頁翻過去了,今天重建這一頁同樣需要影像記錄下來,傳遞歷史,把真實留給歷史。地震是真實留給歷史,今天的恢復重建也要真實的留給歷史,我認為影像最重要的是要把這種變化不停地記錄下來,展示給觀眾,展示給世界,同時留在中華民族的史冊當中。這是非常寶貴和珍貴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不停拍攝,因為這是攝影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所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好。
這次汶川地震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在這場地震當中,我們有幾千名攝影工作者跑到一線。在汶川地震以后,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還表彰了150多名抗震救災優(yōu)秀攝影家,中宣部也參與表彰。這些攝影家們表現(xiàn)了非常崇高的職業(yè)精神,沒有人講條件,沒有人害怕,都是哪里危險到哪里去。通過汶川地震,對于攝影工作者也是一次檢驗,而且實踐證明,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的隊伍無論從職業(yè)道德方面,職業(yè)精神方面,還是業(yè)務水準方面都是屬于世界一流的。
過去似乎總覺得我們拍攝的照片不如國外記者好,其實我國攝影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得到了很高的提升,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汶川地震前后拍攝的照片,國際上的大量照片是由我們拍攝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汶川地震經(jīng)典瞬間都是我們自己的攝影家拍攝的,而恰恰是這些鏡頭感動了世界,影響了世界。
我認為“5·12”汶川地震無論抗震救災還是恢復重建,我們的攝影影像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攝影隊伍是過硬的,是非常優(yōu)秀的。
2011-05-12 11:37:49
- 中國網(wǎng):
是這些新聞人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場景,讓我們現(xiàn)在再看當初的歷史,對當時的場面依然感覺記憶猶新,刻骨銘心。
2011-05-12 11:40:56
- 張桐勝:
尤其是這些鏡頭,隨著時間的遷移,慢慢會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歷史過去了,人們再看不到創(chuàng)傷和當年的景色,但是我們能夠從照片中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發(fā)展,這個民族的精神,整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這是更加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些影像會告訴未來的人們?nèi)绾稳フ湟暽睿绻チ私馕覀兯幼〉沫h(huán)境,研究我們所居住的環(huán)境,更好的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提倡科學發(fā)展觀,就是說必須要嚴格遵守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違背這種規(guī)律。這些影像都會給我們提供很多依據(jù),提供很多研究的信息。我相信對于未來,我們要更好地了解自然,把握自然,利用自然規(guī)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011-05-12 11:41:44
- 中國網(wǎng):
您也說過,拍攝災難性題材的照片不是為了刻意渲染殘酷的場面,而是喚醒人們對災難的警醒和反思。您覺得怎樣的精神能夠體現(xiàn)出新聞人的責任感?
2011-05-12 11:43:08
- 張桐勝: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準則,我的準則是希望我的鏡頭能夠給人一種啟示和鼓舞,我不希望我的作品太刺激別人,尤其太刺激觀眾。在我發(fā)表和拍攝的作品里,對整個災難既表達了殘酷性,也讓人們從中得到啟發(fā),得到一種動力,同時又記錄下它,不給人一種負面作用。因為在地震當中,刻意地獵奇,刻意地反映死難,不一定能夠起到影像推動歷史的作用。有些人專門拍攝那種慘烈的照片,那些記錄下來很有必要,作為文獻和資料留下來,但是對外傳播還是要盡量減少這些東西,這對整個社會有好處。因為每個人承受能力不一樣,有的人可以承受,有的人承受不了,我們要更好選擇,既展示到殘酷,像我剛才說的照片,雖然沒有反映人,但是這里有三四百老師和學生都埋在里面。如果你擺的都是尸體,有什么可看的,所以我們還是要通過一種形象語言來達到這種目的,讓人們記住它。
2011-05-12 11:43:46
- 中國網(wǎng):
您作為軍旅攝影家,怎樣看待在大災當中體現(xiàn)出的人間大愛?
2011-05-12 11:44:46
- 張桐勝:
我之前談了兩點,一是大自然的哭泣,二是我國形成的無比強大的凝聚力,第三點就是感人的愛心、感動的愛心。在汶川地震期間,走到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愛心,人與人之間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沒有功利的,不想得到任何報酬、利益,都是真心的幫助別人,是無限的愛。作為軍人就更不用說了,軍隊的職責就是愛護人民,有危險就要沖上去,這是我們神圣的使命。國家有困難,國家有危難,部隊肯定要走在前面。人民的軍隊首先要熱愛人民,這是最基本的。這一點來說,在抗震救災期間看到部隊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的精神,頑強拼搏、忘我、敢于犧牲的精神都在地震當中體現(xiàn)出來。我認為這是我們整個民族共性的東西。
如果一個國家在任何事情上失去了大愛,這個民族是很麻煩的。過去經(jīng)常感受到這個民族有很多毛病,但是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人還是真心的,在內(nèi)心世界有一種大愛之心。
這次《永恒的瞬間》大展的時候我歸納了三點,展覽好就好在第一是大美、大自然的大美,第二是地震的大悲,第三是恢復重建的大愛?;謴椭亟ň褪谴髳鄣倪^程、大愛的體現(xiàn),沒有愛的過程不會建立的那么好,因為所有的一切,從建設質(zhì)量到每個工程的細節(jié),點點滴滴都包含著援建方對災區(qū)人民的愛心,要讓他們抗多少級地震,質(zhì)量一定要好,一定不能出問題。這些東西從行為上看是工程,從實際來看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愛心。如果人類都保持這種愛心,那才叫人類,才叫美好家園。否則,失去愛心的家園還有什么意思。
2011-05-12 11:44:57
- 張桐勝:
我認為部隊也好,地方也好,我們這個民族就是要提倡大愛。只要人與人之間彼此有愛心,彼此關愛,社會還能不和諧嗎?
2011-05-12 11:46:53
- 中國網(wǎng):
每當我們看到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或者重大災難時,我們總能看到新聞工作者用鏡頭記錄著場景。您作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新聞人在災后重建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貢獻?
2011-05-12 11:47:15
- 張桐勝:
應該說“5·12”汶川地震以后,我們的媒體和攝影人、藝術家們首先都抱著一種大愛之心走進災區(qū),而且是無償?shù)臑闉膮^(qū)提供很多支持和幫助,無論在物質(zhì)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說舉不勝舉,而且這三年是不間斷的。攝影家是這樣,藝術家是這樣。前兩天中國文聯(lián)還組織了百名藝術家深入地震災區(qū)考察、學習,進行創(chuàng)作,反映災區(qū)重建。還有一些電影藝術家、作家也都是多次深入到災區(qū)。
汶川地震奇跡的創(chuàng)作是多方面的,我也相信奇跡的創(chuàng)作一定會感動這些媒體人和藝術家們,會創(chuàng)造出不愧于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的作品,來奉獻給國家,奉獻給世界。我相信這一點。
2011-05-12 11:47:31
- 中國網(wǎng):
去年10月份您在俄羅斯也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叫《直面災難——“5·12”汶川地震攝影展》。您的很多作品被分成四個主題,當時是怎樣的情況?
2011-05-12 11:48:32
- 張桐勝:
前年中國是“俄羅斯年”,當時正好是建國60周年,普京總理帶了一個代表團來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當時看了《汶川記憶》的畫冊,他們的博物館希望能夠到俄羅斯也辦一次。去年是俄羅斯“中國年”,就把它列入到計劃里到俄羅斯展出。當時我的想法是,如果單單辦《汶川記憶展》就有點單一,因為兩年過去了,我想通過四個主題展出:一是展覽汶川記憶,展出汶川地震時的作品,反映地震的、抗震救災的作品。二是反映北川孤兒在北京,這些孤兒在北京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這是一個社會現(xiàn)象,很多人都希望在沒有災區(qū)那么多閃光燈的時候,我們要更加關心災區(qū)人民的生活,關心災區(qū)人民的心靈建設、心靈康復。三是因為在俄羅斯展出,我們不能離開與俄羅斯的交往,我們加入了俄羅斯救援隊在災區(qū)的情況。汶川地震,俄羅斯救援隊是第一時間去到汶川。四是災區(qū)的恢復重建。通過這四個主題再現(xiàn)面對災難的攝影展。
當時在俄羅斯展出的時候,這些主題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和贊賞。當時有8個嘉賓講話,中心議題是面對災難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就像汶川地震時,俄羅斯救援隊第一時間來到汶川。去年俄羅斯大火的時候,中國第一時間派出救援物資。這體現(xiàn)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尤其面對今天的國際環(huán)境,大家共同面對災難,都是國際化的、全球化的。
同時這個展覽通過四個部分展示了一個主題:中國人在“5·12”汶川地震以后,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從地震到搶險救災,到關心災區(qū),到恢復重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面對災難的經(jīng)驗模式,值得全世界關注,值得大家學習。所以這個展覽更具有國際意義,更全球化。
2011-05-12 11:49:43
- 中國網(wǎng):
我相信您的作品在俄羅斯展出時肯定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2011-05-12 11:52:37
- 張桐勝:
后來他們說有很多留言,評價非常高。最后我把這些作品全部捐給俄羅斯,作為俄羅斯永久的收藏。同時,他們也把這些作品在俄羅斯全國進行巡展。我認為這會使得展覽更加有意義。總的來說,這個展覽很成功,影響也很大。
2011-05-12 11:52:50
- 中國網(wǎng):
非常感謝您在災區(qū)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珍貴的照片和對三個孩子無私的奉獻,也希望您在今后給我們拍下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好照片,奉獻給廣大觀眾。感謝您今天來到中國網(wǎng)演播室,也感謝各位收看。再見!
2011-05-12 11:53:20
圖片內(nèi)容: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 張桐勝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向網(wǎng)友展示圖片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向網(wǎng)友講述新北川
- 中國訪談現(xiàn)場
- 張桐勝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兒和北川中學高中部同學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們高興地跳躍起來。
- 張桐勝莫斯科影展開展作品
- 張桐勝與孤兒。
- 張桐勝攝,國家博物館館藏作品
- 張桐勝全家汶川合影
- 張桐勝副主席來到北川看望地震孤兒
- 張桐勝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兒和北川中學高中部同學來到航天城,受到航天專家孫錦云、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接見。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 張桐勝
視頻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05-12-zts_1305193502.mp4
圖片大圖: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 張桐勝
中國網(wǎng) 楊楠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向網(wǎng)友展示圖片
中國網(wǎng) 楊楠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桐勝向網(wǎng)友講述新北川
中國網(wǎng) 楊楠
-
中國訪談現(xiàn)場
中國網(wǎng) 楊楠
-
張桐勝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兒和北川中學高中部同學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們高興地跳躍起來。
卓軍攝影
-
張桐勝莫斯科影展開展作品
-
張桐勝與孤兒。
-
張桐勝攝,國家博物館館藏作品
-
張桐勝全家汶川合影
-
張桐勝副主席來到北川看望地震孤兒
卓軍攝影
-
張桐勝副主席陪同北川地震孤兒和北川中學高中部同學來到航天城,受到航天專家孫錦云、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接見。
卓軍攝影
-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 張桐勝
中國網(wǎng)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