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10月,楊鐘健靡下地質古生物學家卞美年和技師王存義,完成馬街(元謀)新生代地質調查回程昆明,在祿豐停留。卞美年何許人也?他原是江蘇儀征人,外祖母是李鴻章之兄李瀚章的孫女。其父任天津中國銀行分行經(jīng)理,如今你如能找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發(fā)行的鈔票,那上面還有他父親的英文簽名呢。卞美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之后跟隨楊鐘健在周口店工作,他對經(jīng)濟地質學特別感興趣,在祿豐時,他一門心思想從那八米厚的紅色土層中尋找鹽和石膏礦。而王存義亦是一名優(yōu)秀的化石獵人,曾見證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出土。他們在祿豐這一停留,卻有了大發(fā)現(xiàn)。
當時滇緬公路剛好在祿豐施工。這一天,卞美年和王存義來到祿豐西北的沙灣村勘查,因為夜深找不到飯店休息,就在當?shù)亟枳∶袼蓿瑓s赫然發(fā)現(xiàn)當?shù)鼐用窬谷皇褂玫氖且环N特殊的油燈,老鄉(xiāng)管它叫“龍骨油燈”,透過黑暗的菜油燈,他們問老鄉(xiāng)這石頭從何得來?老鄉(xiāng)回話:在修路時翻出許多,而且村子后面的山坡上也到處都是。
憑著對地質古生物學的敏感,卞美年知道這“龍骨油燈”的科學價值。長期以來,祿豐盆地紅色巖層被認為是新生代的沉積物,而并非恐龍所在的中生代。卞美年希望能找到可以相應的化石,以便確定此地地層的準確年代。
第二天,在沙灣村東北的一條沖溝中,王存義首先找到了化石。化石是一串出露的頸椎,憑著他豐富的野外經(jīng)驗,他判斷這是一條比較完整的動物化石,其大小判斷有駱駝那樣大。他們決定發(fā)掘,并將這一決定電告了楊鐘健。為了加強發(fā)掘力量,楊調派了年輕的技工杜春林到了祿豐,協(xié)助王存義的發(fā)掘工作。卞美年測量了祿豐盆地的地層并作了詳細的地質圖。發(fā)掘工作進行了將近兩個半月,采集化石40余箱。
1939年,楊鐘健與卞美年一起來到祿豐,核對了化石出土地點和層位,做了深入的調查,確認了祿豐紅層的時代。這批化石最后運到了重慶北碚,這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地質調查所總部,進行修理研究。2年后,楊鐘健記述了沙灣發(fā)現(xiàn)的恐龍骨骼化石,命名為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所謂許氏,是指德國的恐龍專家許耐,他是楊鐘健的老師。楊鐘健在研究祿豐龍時,得到了他的大力幫助,使研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同年,許氏祿豐龍在北碚裝架展出,這是在中國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骨架。這些鋼筋龍骨,大大地鼓舞了抗戰(zhàn)時期的科技人員斗志,受到了中國地質學界的贊揚。
1951年,經(jīng)過13年的風風雨雨,這批化石經(jīng)過多次漂泊終于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年,安定下來,楊鐘健也完成了他的專著:《中國古生物志——祿豐蜥龍動物群》。楊鐘健還給許氏祿豐龍繪制了復原像,并題詩一首,即《題許氏祿豐龍再造像》:
千萬年前一世雄,賜名許氏祿豐龍。
種繁寧限兩州地1,運轉竟與三迭終2。
再造猶見崢嶸態(tài),像形應存渾古風。
三百骨骼一卷記,付予世者究異同。
(1,祿豐龍屬原蜥腳類板龍科,產(chǎn)于歐洲與亞洲,所以詩曰“兩州地”。2,板龍滅絕于三迭紀晚期,所以詩曰“三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