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嶺:百年大變局下,為什么世界更需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
中新社威海7月2日電 題:百年大變局下,為什么世界更需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zhí)N嶺
中新社記者 王嬌妮 崔白露
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70周年。70年前,周恩來總理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7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和認同,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今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歷久彌新,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zhí)N嶺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產生背景、思想來源、歷史發(fā)展與時代價值。
6月28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70周年紀念活動論壇在北京舉行,圖為“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智慧的時代價值”分論壇。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在當時起到何種作用?
張?zhí)N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整個世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急需建立新秩序與新關系。1945年,《聯合國憲章》生效,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制定了關于國與國之間的基本關系準則。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積極謀求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努力改善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周邊環(huán)境。1954年,中國領導人完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下簡稱“五項原則”)一經宣布,首先被應用于解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直接推動了中印、中緬關系的發(fā)展,之后在國際上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中國在當時提出五項原則,就是要告訴世界,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上存在差異,在具體外交政策上存在不同,但中國愿意超越這些差異和分歧,在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實現與世界各國的平等互利與和平共處??梢哉f,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對外政策中最重要的宣誓。
中新社記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為什么能獲得各國普遍接受和認同,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張?zhí)N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特別是體現了發(fā)展中國家要求新地位、新利益、反對干涉主義、維護國家主權的普遍要求,因此能得到廣泛的支持與認同。
五項原則主張: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國家都不得無理干涉他國獨立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的內部事務,都應當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當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存在的可能爭端。這些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尤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中印兩國總理和中緬兩國總理發(fā)表的聯合聲明,都將五項原則確認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20多個亞非國家出席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新獨立的亞非國家確定要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合作維護和爭取自身利益。他們還在這次會議中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事實上,五項原則充分體現在這十項原則之中,可以說以五項原則為基礎。
此后,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逐步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包括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不結盟運動將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原則,1970年第二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法原則宣言》、1974年第六屆特別聯大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都明確采納了五項原則。
近些年,五項原則精神也一直在發(fā)展,并展現出新的生命力。2005年萬隆會議召開50周年時,106個國家的領導人通過的《亞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宣言》提到,要恢復1955年《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所體現的萬隆精神的活力。2015年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亞非領導人齊聚雅加達和萬隆,舉辦亞非峰會,會議主題是“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題為《弘揚萬隆精神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提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壯大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力量。
資料圖:人民大會堂前紅旗飄飄。
中新社記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背后有何思想淵源?蘊含了怎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外交智慧?
張?zhí)N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等思想理念,同時也是新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奉行的理念和原則,代表了東方國家的智慧與貢獻,有著很深的含義。
有人說,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戰(zhàn)爭帶來的是相互間的巨大損傷。和平共處既是理念、思想和哲學,也是方式、方法和智慧。實現各國間的和平共處,首先要相互尊重,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協商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
中新社記者:70年來,中國如何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張?zhí)N嶺:中國既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也是踐行者。
中國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在通過協商談判解決領土、劃定邊界上。中國在近代遭受國家和民族危機,留下了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周邊國家獨立后又造成了復雜的外部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積極推動劃界談判,經過幾十年時間,以和平的方式基本完成了陸上邊界的劃定。
中國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了擱置爭議、開展合作的基本思想。對有些一時不能解決的爭端,中國主張擱置爭議,維護相互間和平共處的大局,積極開展合作,不讓爭端影響其他關系的發(fā)展。對于周鄰,中國先后提出安鄰、富鄰、“親誠惠容”、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共建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區(qū)域環(huán)境。
冷戰(zhàn)結束后,蘇聯和東歐都發(fā)生巨變,中國面臨嚴峻的外部環(huán)境。在此情況下,中國不是用對抗的方式應對外部壓力,而是積極推動伙伴關系構建?;锇殛P系的核心是和平共處、合作共處,不同于拉幫結伙,不搞結盟對抗。這使得中國的路走得更寬,不僅渡過了難關,而且實現了新的發(fā)展。
中新社記者:與70年前相比,當前的國際形勢已發(fā)生很大變化,為什么國際社會還要繼續(xù)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
張?zhí)N嶺:與70年前相比,當前的國際形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世界結構、力量等都發(fā)生重大的歷史性轉變,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
世界范圍內,大的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全球南方”的群體性崛起,西方世界的力量在下降。同時,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也發(fā)生變化,突出體現在中美之間。力量對比變化導致了競爭性加劇,一些爭端增加,容易引發(fā)戰(zhàn)爭。在這樣的變局、危局下,特別需要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把和平共處、和合共生放在突出位置。
顯然,在世界百年變局下,國與國命運交織、休戚與共,五項原則具有其新的時代價值。世界各國要齊心合力,防止沖突擴大,戰(zhàn)爭擴散,特別要防止發(fā)生新的世界大戰(zhàn),著力推動以合作為導向的新文明建設。我一再呼吁,面對復雜的國際變局,面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危機,人類需要合作導向的新文明構建,共守一個和平的、可持續(xù)的世界。(完)
受訪者簡介:
2024年6月28日,張?zhí)N嶺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曲正揚 攝
張?zhí)N嶺,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東北亞學院戰(zhàn)略咨詢委員會主任,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國際研究學部主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亞太學會會長;主要代表作有《尋求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世界大勢—把握新時代變化的脈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