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的世界才真正安全
以安全之名扭曲破壞國與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只會加劇誤解、侵蝕互信,對國際關系形成干擾,制造安全風險。從長遠看,一個被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左右的世界,將是一個更不安全的世界
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需求,但總有一些人打著維護安全的旗號,人為制造安全風險。他們執(zhí)意將國家間因經濟全球化而形成的依存關系視為威脅,以維護安全之名制造科技壁壘、割裂產業(yè)鏈供應鏈,對世界經濟發(fā)展和國際關系穩(wěn)定造成沖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擔憂。你輸我贏、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早已過時,真正安全的世界應該是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的世界。以零和博弈心態(tài)制造分裂和對立,與維護安全的目標背道而馳,只會導致集體不安全。
本世紀初,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預防沖突的金色拱門理論”,認為任何兩個開設了麥當勞門店的國家都不會彼此開戰(zhàn),因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紐帶將勝過戰(zhàn)爭欲望。當時,經濟全球化被普遍視為有利于全球發(fā)展與安全的積極力量。但如今,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一些人心中捕風捉影、草木皆兵的“合作恐懼癥”不斷蔓延。個別國家的政客甚至公開宣稱:如今的汽車如同“裝了輪子的蘋果手機”,可以搜集大量信息,“假如美國路上有300萬輛中國車,北京能讓它們同時熄火”。這種荒唐邏輯引發(fā)廣泛批評,被認為是“偽裝成涉及國家安全的貿易制裁和保護主義”。在這個由經濟全球化塑造的世界,商品、資本、人員、信息每一刻都在全球流動,各國相互依存已成常態(tài)。執(zhí)意以零和思維看待世界,毫無根據地炒作所謂安全威脅,與時代現實嚴重脫節(jié),也明顯背離了歷史發(fā)展趨勢。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安全需求,但如果搞泛安全化,長期看只會自損安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利·維夫曾就安全范疇不斷擴展指出,關鍵問題是要確定“在何處停止”。當前,越來越多學者警示,美國正顯現出陷入“泛安全化陷阱”的趨勢。一旦執(zhí)迷于所謂絕對安全,將安全范疇任意擴大,對內可能造成封閉排他傾向,導致發(fā)展資源的錯配與浪費;對外則極易自樹“假想敵”,陷入零和博弈,破壞正常國際合作。近年來,個別國家強推“友岸外包”,構筑“小院高墻”,泛安全化趨勢不斷加強,其政策思路已從自己“跑得更快”變?yōu)椤芭艿酶欤瑫r絆倒別人”。這種做法嚴重損害全球繁榮穩(wěn)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指出,地緣經濟割裂加劇正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貿易聯系已因此發(fā)生變化,經濟效率可能蒙受損失,最終的影響很可能是使全球經濟韌性減弱”。
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不是安全風險,而是世界繁榮穩(wěn)定的正資產。歷史和現實共同表明,各國在遵循市場規(guī)律基礎上開展互利合作,不僅能給彼此發(fā)展增添助力,也有助于相互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過去幾十年來,國際關系體系保持整體穩(wěn)定有序,同各國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下不斷提升互利合作有密切關系。以安全之名扭曲破壞國與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只會加劇誤解、侵蝕互信,對國際關系形成干擾,制造安全風險。從長遠看,一個被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左右的世界,將是一個更不安全的世界。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世界經濟復蘇脆弱,各國擴大開放,加強互利合作,才是符合人民利益,為世界增添穩(wěn)定性、確定性的正確選擇。
各國利益交融、興衰相伴、安危與共是時代現實,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tài)。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思考安全問題,必須堅持客觀、辯證眼光。首先,應摒棄絕對安全迷思,堅持共同安全理念。一邊要求別的國家開放,一邊打著“去風險”的旗號關閉自己的大門,這種雙重標準只會制造發(fā)展與安全的雙重困境,最終必將反噬自身。其次,各方應明確求安全和促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fā)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應合理界定和防范風險,不能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對世界經濟影響重大的主要經濟體尤其要以理性態(tài)度平衡好安全和開放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再次,面對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搞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泛安全化,而應加強對話,根據相關國際規(guī)則妥善加以管控處理。對于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各方應就彼此合理安全關切加強溝通協(xié)調,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來有效維護安全,促進發(fā)展。
當今世界,各國真正需要的是相互成就,而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國際社會應共同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決反對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對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