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遺樂器制作傳承人:制琴四十載不忘傳承初心
中新網(wǎng)烏魯木齊11月29日電 (喇小飛)“母親啊,我的依靠,是我心靈的港灣,對你的思念在心中奔涌,我眼含熱淚思念您……”悠揚的冬不拉琴聲,伴著渾厚悠長的歌唱聲。
近日,記者來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xiāng)阿克喀巴克村葉爾肯哈薩克傳統(tǒng)樂器制作技能大師工作室,哈薩克族傳統(tǒng)樂器制作非遺傳承人葉爾肯正調試著新做的冬不拉(哈薩克族傳統(tǒng)樂器)。制琴四十載,他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都傾注到一件件樂器上,琴聲里藏著對家鄉(xiāng)與生活的熱愛。
“彈奏”生活的每個角落
葉爾肯舉起一支剛做好的冬不拉仔細檢查著,琴箱、琴頭一處不落?!耙龊靡话押细竦亩焕?,琴箱的形狀、木板的厚薄都要講究,這樣才能彈出悅耳動聽的琴聲?!?/p>
葉爾肯正在擦拭制作好的冬不拉。昌吉州融媒體中心供圖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既可用于自彈自唱,也可用于獨奏或樂器合奏,音域范圍寬廣,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
“冬不拉樂曲也叫‘冬不拉奎依’,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和演奏技法不同,有彈擊樂曲和撥奏樂曲兩種?!比~爾肯說,民間傳統(tǒng)的冬不拉根據(jù)音箱外形分為兩種,一種方形,以哈薩克民間詩人江布爾命名為“江布爾冬不拉”;一種像馬勺,以哈薩克近代大詩人阿拜命名為“阿拜冬不拉”。
葉爾肯說,流傳在民間的冬不拉樂曲有200多首,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還有描寫狩獵生活、歌頌草原風景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內容。冬不拉不僅能彈奏出大自然的種種聲音,還能表現(xiàn)彈奏者的喜怒哀樂。哈薩克人對冬不拉的熱愛之情,早已融入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各類節(jié)日慶典、生活聚會,都少不了它。
制琴四十載不改傳承初心
走進葉爾肯的工作室,木屑散落滿地,墻上掛著不同形狀已經制作好的冬不拉。
葉爾肯正在檢查琴箱。昌吉州融媒體中心供圖
“制作一把合格的冬不拉,要經過選木頭、切割掏腔,彎曲壓模、開水定型,避光晾曬、拼接膠裝,打磨上漆、蓋板裝飾、上弦調音等19道工序,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有精湛的手藝?!比~爾肯邊忙邊說。
葉爾肯16歲時誤打誤撞修好了一把損壞的冬不拉,從此便開始跟隨精通手工藝的叔叔學習木工手藝。幾年的學習磨練,葉爾肯完全學會了冬不拉全部的制作工藝,一塊不起眼的木頭,經他的巧手雕琢,就成為一件能彈出優(yōu)美樂曲的冬不拉。
在他的樂器制作工坊里,大部分都是傳統(tǒng)的木匠用具,制作冬不拉的每一道工序,他都堅持手工完成?!耙驗槿止ぶ谱?,所以我的每一把冬不拉都只有很微小的差異,每一種造型都傾注著我的心思,每件都是最獨特的?!?/p>
2008年,哈薩克族冬不拉藝術被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葉爾肯聽到消息高興異常,更堅定了他傳承冬不拉制作技藝的想法。
“這些年政府也非常關注傳統(tǒng)樂器制作非遺工藝,冬不拉制作技藝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游客也變多了,經常有人上門來買冬不拉?!比~爾肯說。
葉爾肯測量木頭長度。昌吉州融媒體中心供圖
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
近年來,新疆昌吉州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深入開展集約化、系統(tǒng)化“非遺+文旅”工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旅游、消費。冬不拉制作技藝得到保護傳承的同時,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周都有客商來葉爾肯的工作室購買冬不拉。
“平均一到兩天做一把,一年至少要制作一百多把冬不拉,賣到阿勒泰、塔城、伊犁、烏魯木齊等地,一年收入好幾萬。”葉爾肯笑著說,憑借非遺手藝致富后,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繼續(xù)潛心冬不拉制作工藝,不斷創(chuàng)新,成功研發(fā)出雙頭雙頸冬不拉,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雙頭雙頸冬不拉最大的特點是有2個琴桿、6根琴弦。6根琴弦共用一個共鳴音箱,比傳統(tǒng)的冬不拉增加了4根弦,音樂的表現(xiàn)力就更加豐富了。用這種冬不拉彈奏,音色既有冬不拉的特點,又有吉他的特點,彈奏出的樂聲清脆純凈,音域更加寬廣。”
外地客商前來購買冬不拉。昌吉州融媒體中心供圖
葉爾肯還在村里的幫助下成立了自己的傳統(tǒng)樂器制作工作室,創(chuàng)業(yè)增收的同時將冬不拉制作手藝教給慕名前來學習的人,先后培養(yǎng)了17名學徒,帶領多名生活困難的牧民通過制作冬不拉增收致富。
懷抱著鐘愛一生的冬不拉,葉爾肯唱起自己創(chuàng)作的冬不拉樂曲《母愛》,他說,這是獻給母親的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