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復興(1977—1991)
“文革”結束,中國步入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快車道。中國電影也經(jīng)歷了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化、脫胎換骨的30年。1979年,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發(fā)表了綱領性文獻《祝辭》,他說:“寫什么和怎么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背粤诉@顆“定心丸”,藝術家打消了顧慮,藝術實踐與探索空前活躍,觀眾也踴躍看片,1979年,觀眾人數(shù)達到293億人次,中國電影開始強力復蘇。
新時期藝術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破除銀幕上的虛假之風,因為在此以前,中國電影已經(jīng)完全偏離了現(xiàn)實主義航道。在短暫的徘徊以后,藝術家開始擁抱現(xiàn)實,拍出了一批新鮮的立誠的寫實電影,這也是把觀眾請回到電影院的一條捷徑。其實,真實可以說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臺階,也是最堅實的一個臺階。因為滕文驥、楊延晉、鄭洞天、吳天明、謝飛、吳貽弓、黃蜀芹、胡柄榴、張暖忻、黃健中、顏學恕等導演的努力,中國觀眾恢復了對電影的感受力。他們關注人的命運,反思人的價值,他們是中國電影文化重建的見證人。《小花》、《淚痕》、《苦惱人的笑》、《生活的顫音》、《鄰居》、《沙鷗》、《城南舊事》、《人到中年》、《喜盈門》、《紅衣少女》、《青春祭》、《巴山夜雨》、《鄉(xiāng)音》、《歸心似箭》、《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湘女瀟瀟》、《黑炮事件》、《野山》、《老井》、《人生》,這些作品都是勇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有力表現(xiàn)時代精神,而且在藝術上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感染力的!尤其是謝晉的“反思三部曲”:《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zhèn)》,既對得住時代的真相,又與民眾的呼聲相回應,借用列寧稱贊托爾斯泰的話來說,謝晉創(chuàng)作了無與倫比的中國生活的圖畫。
電影《城南舊事》海報
但是藝術家很快就不滿足于僅僅做一面“時代的鏡子”。這時,第五代橫空出世!“第五代”真是生逢其時,這是一個需要文化英雄,也是能夠產(chǎn)生文化英雄的年代。“第五代”導演在“廣闊天地”里經(jīng)受過磨難,使得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更加全面。機遇加上自身的才華,使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張軍釗、吳子牛等人在中國影壇呼風喚雨,他們是新時期電影最大的獲益者和推動者!《一個和八個》打響了第五代電影的“第一槍”,張軍釗將尊嚴感和紀念碑式的凝重注入到平凡之中?!饵S土地》的出現(xiàn)使多少有些暮氣的中國電影出現(xiàn)了新的可能性,不靠戲劇性場面,但影片不失充沛的高貴和節(jié)制的深情,更為可貴的是,《黃土地》對正統(tǒng)的皇權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八十年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通過電影深入地反思傳統(tǒng)文化。不管是石破天驚的《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紅高粱》,還是溫文儒雅的《孩子王》,電影人都有很多擔當,那份完全是從身體里分泌出來的憂患、情感和詩意彌漫在意蘊綿長的故事中?!毒斩埂贰ⅰ洞蠹t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以張藝謀電影為代表的中國電影,把自己的文化反思、文化尋根溶解到傳統(tǒng)的習俗里,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刮起了浩大的“中國風”。二是在電影語言上的革新。理論家李陀和張暖忻導演發(fā)表了《談電影語言的現(xiàn)代化》,這篇被稱為“第四代藝術宣言”的長篇論文,直接引發(fā)了年輕的藝術家對電影語言創(chuàng)新的強烈沖動,他們執(zhí)著追求電影藝術自身的表現(xiàn)力和造型感,不完整構圖、畫外空間的拓展、人物造型的突破,中國電影的影像品質被大大改觀。這也代表著一種電影思維方式的轉變,它鑿開了一條路,為中國電影人繼續(xù)前行敞開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