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者裝扮成各國領導人諷刺全球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本次峰會的最重要議題之一。主席國德國在決議草案中提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建議,但建議遭到了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根本性反對”。峰會前夕,美國總統(tǒng)布什出人意料地拋出美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戰(zhàn)略”。為了敦促美國政府在此次會議上達成應對全球變暖的實質性協(xié)議,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日前對美國總統(tǒng)布什采取了“又拉又壓”的政策:一方面肯定其近期的氣候提議,另一方面期待布什政府做出進一步的具體承諾。
歐盟欲當“環(huán)保先鋒”
德國一直在為防止全球氣候變暖進行不懈的努力,并且呼吁歐盟充當“環(huán)保先鋒”。在今年3月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成功說服歐盟各國同意到2020年歐盟單方面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再削減20%,并將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耗費的比例提高到20%。
八國峰會召開前夕,在德國漢堡召開的亞歐外長會議上,來自包括中、日、韓等45個亞歐國家的外長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表示支持今年底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為在《京都議定書》2012年失效前簽訂新的環(huán)保協(xié)議開啟新一輪國際談判。
德國在為本次八國峰會提出的決議草案中,不僅要求各國認可并參與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還建議設立目標:在本世紀末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并在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50%。
但德國的方案不僅需要獲得歐盟和亞洲國家的認可,如何與美國達成協(xié)議更成為德國“氣候外交”的關鍵所在。然而,美國政府公開表示,美國“根本性反對”德國提出的決議草案,美國與德國的立場有“相當?shù)木嚯x”。
布什政府“另起爐灶”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布什政府與歐盟之間的分歧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強調推動環(huán)保技術的開發(fā)和利用,但排斥所謂的“目標和時間表”,其理由是不能影響美國的經(jīng)濟增長。正因如此,美國一直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并且在此次八國峰會前夕拒絕德國提交的決議草案。
也許是迫于國際輿論壓力,布什上月31日出人意料地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戰(zhàn)略”。根據(jù)布什的計劃,美國將邀請全球十幾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從今年秋天開始舉行一系列會議,并爭取在2008年底前共同設立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不過,關于新的排放標準,布什只字未提。
分析人士認為,布什政府在此時拋出這一計劃主要有三個目的:其一,表明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美國是“帶頭人”,華盛頓不容許歐洲人主導這一議題;其二,避免美國在八國集團峰會上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以占據(jù)“制高點”;其三,布什將于2009年初離任,其意圖是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拖到2008年底,然后再把“皮球”踢給繼任者。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否認布什在八國峰會召開前夕發(fā)表新的立場是對德國的“挑釁”。她表示,每個國家都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議,但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由聯(lián)合國發(fā)揮主導作用“沒有談判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