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歐洲是否正在走向衰弱”這一命題的討論,進行已有時日,隨著歐俄關系的緊張和暴恐襲擊、難民危機的升級而進一步走向前臺。
2008年的金融危機,看似要導致“美國的衰落”,然而現實卻是,歐洲先倒下了,而且短期內看不到顯著復蘇的可能性。今天的歐洲,內部經濟乏力,融合進程受阻,恐怖主義威脅突出,“伊斯蘭恐懼癥”加劇,民粹主義盛行……
一切看上去都不太美妙,內部事務的不順也使其處理對外關系、參與全球事務顯得更加力不從心。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把歐洲當作世界多極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極”來看待,現在這個觀點是否還立得???
未來歐洲到底將是一支什么樣的力量?以目前的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實力來評估,歐盟當然還算是國際政治的主角,其主要成員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的經濟仍在世界十強之列
歐盟經濟總量(2015年為16.2萬億美元)也只比美國(17.9萬億美元)少那么一點點。然而,歐洲顯然已經陷入一種自顧不暇的境地,其相對衰弱的趨勢是越來越明顯了,從幾個方面來看皆是如此。
首先,歐洲歷史上的強大事實上被夸大了。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的主流敘述將公元1500年以來的歐洲當作世界的引領者,把“西方崛起”看作是歐洲持續(xù)不斷進步、其他地區(qū)停滯不前的一個過程。
然而,正如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在《現代世界的誕生》一書中所言,越來越多的經濟史、社會史學者開始認為,公元1500年左右的歐洲要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西方崛起”也是晚近時候才發(fā)生的
直到1800年左右歐洲才趕超其他國家。換言之,歐洲崛起不過是距今200年左右的故事,而不是過去所說的500年。
真正具有全球意義的“歐洲崛起”,是在19世紀中葉。歐洲國家經由19世紀的工業(yè)化、現代化后,才超越了傳統(tǒng)的歐亞帝國。其次,歐洲走向衰弱的種子在其自身崛起過程中就已埋下。歐洲國家通過創(chuàng)新獲得后發(fā)優(yōu)勢,進而通過殖民擴張和霸權戰(zhàn)爭成就新的“世界帝國”。
但是,“崛起秘方”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擴散,既增強了其他國家的實力,也導致歐洲維護全球市場和國際體系的成本上升,進而導致相對衰弱。英國一度通過工業(yè)化征服了四分之一的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此過程中,英國也把所謂“現代性”傳導給整個世界,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都效仿大英帝國進行工業(yè)化,“群雄競起”。最終,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和蘇聯取代歐洲國家成為新的世界霸主。
現在的世界,伴隨各自“現代性”的努力,中國、印度、巴西都進入到世界經濟總量前十之列。美國知名記者扎卡里亞在《后美國世界》一書里稱,“后美國世界”的出現不是由于歐洲或美國衰落了,而是由于其他國家的崛起。
換言之,世界又一次“群雄競起”,歐洲的影響力被進一步稀釋。第三,歐洲的體量將逐步導致它無法繼續(xù)作為世界最重要的玩家發(fā)揮作用。當年,大英帝國之所以強大,依賴的是其遍布世界的殖民地。
而今,歐洲國家普遍較小,歐洲一體化進程遭遇內部制度缺陷和外部安全挑戰(zhàn)等多重阻力,人口結構的演變趨勢也帶來很大困擾。與此同時,世界上的戰(zhàn)略競爭逐漸進化到更大規(guī)模的基于經濟體量的競爭?,F代化更依賴龐大的人口與市場規(guī)模。
在越來越現代化、市場化的世界里,人口和領土的重要性不降反升。而歐洲第一人口大國德國只有八千多萬人排在全球第16位不及東亞的中等國家。法國英國、意大利、波蘭分別排在第21、22、23、35位。從領土面積上講,西歐國土面積最大的法國,世界排名僅第49位。
再者,歐洲顯然沒有擺脫“帝國”衰弱的基本規(guī)律。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解釋“帝國”為什么終將衰落時指出,隨著帝國變得更加富裕,私人和公共消費將會增加,服務業(yè)得到更快增長,制造業(yè)將會下降。
經濟富裕也會侵蝕人們的進取心。歐洲長期的高福利導致了社會進取性下降利益固化和民主制度的結合使得歐洲模式的改革舉步維艱。
歐洲給現代世界注入了民主、自由、人權理念,這是歐洲的價值魅力所在,但是它們的實踐操作終歸有賴于經濟發(fā)展。
在由特殊主義的民族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普遍主義的人權理念注定是有缺陷的而歐洲普遍主義理念的泛濫事實上也間接縱容了極端主義的滋長。
如果用大歷史的眼光來預測,歐盟作為世界一極仍將是不可忽視的伙伴力量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恐難逃避走向相對衰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