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掀起一股“智庫熱”。但是,目前我國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很小,與中國國力不相適應。一般我們談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似乎只關媒體的事。作為輿論產生的重要源頭,智庫本身的傳播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將重點分析我國智庫國際傳播的現(xiàn)狀,探究提升我國智庫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對策。
內容生產:缺乏引領性概念和觀點
“文明的沖突”、“利益攸關方”、“中美G2模式”、“軟實力”、“巧實力”等引領全球話語的概念或戰(zhàn)略名詞,均由美國智庫首先提出或推出。美國智庫提出的概念通過國際主流媒體、國際研討會等平臺廣泛傳播而成為“國際議程”,它們提出的一些核心觀點便以“國際社會的聲音”出現(xiàn),乃至于成為正確輿論導向,后來回應者即使反駁、提出異議也很難撼動這些觀點已經牢牢占據的主導地位。
中國智庫目前更多局限在對我國政策的解讀、闡釋,很少提出能夠主導國際話語的概念和戰(zhàn)略名詞,往往在別人的框架下跟隨討論。如在中國知網上以“軟實力”為主題檢索,截止到2014年11月,多達29560 條結果。
特別是面對國外智庫層出不窮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涉華論調,中國智庫也只能救火式地被動應對。針對“中國威脅論”,倒是2006年新加坡著名經濟學家、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陳光炎認為中國應該提出一個“中國貢獻論”。但中國智庫學者似乎只是把“中國貢獻論”看作是外界對于中國崛起的一種不同于西方視角的看法和比較正面的評價,并沒有更多地去研究、完善、發(fā)展其內容,推動它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去抗衡,更不用說去影響國際涉華輿論了。迄今為止,“中國威脅論”及其變種仍然不絕于耳。
傳播渠道:高質量成果難以轉化為輿論資源
西方智庫視其社會影響力的大小為生命線,他們通過多種渠道面向國際傳播,包括在知名媒體上發(fā)表文章、出版專業(yè)刊物和著作、舉辦高層次國際論壇等,以影響本國和其他國家的輿論、政府決策等。
與西方智庫相比,目前我國多數智庫僅僅滿足于將成果上報給決策部門獲得領導批示,還不太善于在國際上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是不善于利用大眾媒體將成果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西方知名智庫大多設立了專門的公關部,負責與全世界各大媒體的溝通和聯(lián)絡。有些智庫甚至設立了全天24小時開通的“媒體熱線”。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智庫開始從幕后走到臺前,專家學者更加頻繁地接受媒體采訪,但更多地還是局限于國內媒體,接受國際知名媒體采訪或者在國際知名媒體上發(fā)表文章的還不多。而我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即使有一些高質量的智庫成果,也難以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
二是智庫刊物、著作國際影響力有限。西方知名智庫一般都有一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刊物,專業(yè)性較強,其作者、讀者多為決策者和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以美國為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外交》、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華盛頓季刊》、布魯金斯學會的《布魯金斯評論》、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外交政策》、傳統(tǒng)基金會的《政策評論》、尼克松中心的《國家利益》等刊物,推出的不少核心觀點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有的還成為主導國際話語的“熱詞”。如塞繆爾·亨廷頓提出“文明的沖突”、佐利克將中國定位為“利益攸關方”等最早都是在《外交》中提出來的。但是,受語言等各種因素制約,中國目前還缺少類似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刊物。在這些知名智庫刊物直接用英語發(fā)表文章的中國專家學者也很少。
此外,西方智庫出版的一些著作從選題到營銷,都有一套成熟的運作機制,出版后往往能夠成為相關領域的暢銷書,引領話題,影響輿論。比如,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心前主任李侃如(Kenneth Licbcrthal),長期廣泛地研究中國及亞洲事務,著述頗豐,他的著作不僅引發(fā)媒體關注,同時也對美國的對華政策產生影響。此外,他與中國知名學者俞可平等合作的《中國的政治發(fā)展(中美學者的視角)》、與中國知名學者王緝思合作的《中美戰(zhàn)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均出了中文版,反響不小。相比之下,有些中國智庫的專家學者出版的著作在國內影響力還不錯,但國際影響力較為有限,能在歐美國家出英文版著作的少之又少。
三是國際性論壇參與不夠。隨著中國的迅速發(fā)展,近些年國外智庫掀起了“中國研究熱”,經常會舉辦和中國相關的論壇,也希望中國的專家學者或政府官員參與研討,但現(xiàn)實卻是,這些論壇上中國面孔太少、中國聲音太小。而在全球性問題的論壇研討中,更是西方智庫壟斷話語。
此外,我國智庫在吸引國外智庫合作參與研究、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等方面均與西方智庫有較大差距。
未來方向:拓寬研究視野,樹立國際傳播觀
目前,我國部分智庫特別是高校中的智庫,由于和政府決策部門溝通較少,有些研究選題和現(xiàn)實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純學術研究較多。對此,建議政府部門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加強和智庫之間的溝通,引導智庫研究選題貼近現(xiàn)實需求。
此外,鑒于我國大部分智庫把自己的研究選題局限于當前的國內事務,應引導和鼓勵我國智庫拓寬研究視野,不局限于中國,而是更加關注與本國密切相關的全球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如能源問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反恐等,并力爭在這些領域提出能夠讓其他國家爭相討論的理念、名詞和觀點。
還可從政策上對智庫加以引導,對國際傳播效果好的智庫予以支持,使我國智庫逐步樹立國際傳播觀念,做到“研究”和“傳播”并重。推動我國媒體特別是外宣媒體更多地翻譯和報道智庫適合向國際社會傳播的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發(fā)出中國智庫的聲音。支持多語種智庫刊物、著作的出版和多語種智庫網站的建立。鼓勵我國智庫專家學者在國際知名媒體和智庫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接受采訪等,增進海外智庫對我國事務和立場的了解。營造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為國內外智庫交流、研究搭建平臺,鼓勵我國智庫積極舉辦和參與國際性論壇。
(本文受2014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6批面上資助,項目編號:2014M56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