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盧浮宮的創(chuàng)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展覽現(xiàn)場。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展覽共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序幕——重修盧浮宮”。20世紀80年代,盧浮宮已日漸陳舊,變成了“一座舊王宮中的舊博物館”。從1981年開始,盧浮宮進入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個階段,密特朗總統(tǒng)支持的“大盧浮宮計劃”的實施,讓這座博物館終于重新找回了其曾經擁有的嚴謹與創(chuàng)新。這個計劃由幾個主要的理念構成 :“重建大盧浮宮,并將其全部用于博物館?!背TO展覽展廳的變化,觀眾接待和服務區(qū)的開辟,辦公、保管和研究空間的極大拓展,“大盧浮宮”計劃確實為盧浮宮博物館的未來確立了標尺。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盡管不過是地下建筑在地面上的延伸部分,卻成為盧浮宮第一個象征性標志和盧浮宮的化身。與此同時,這個龐大的建筑工程也為整個法國博物館界指引了方向,為法國其他博物館的深刻轉型提供了靈感和動力。
第二部分為“宮殿與王室收藏”。今天盧浮宮博物館的收藏最初源自王室藏品。在瓦盧瓦王朝時期,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er,1515-1547年在位)醉心于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和北歐精致的寫實主義流派。從他開始,法國歷代君主都通過訂制和購買藝術作品,表現(xiàn)其個人藝術品味,同時彰顯其政治影響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年在位)被稱為“太陽王”,王權在他的統(tǒng)治下達到巔峰。他以油畫、素描、工藝品和古代文物為主的大量藏品構成了盧浮宮博物館藏品的核心部分。作為凡爾賽宮的建造者,路易十四也十分重視對盧浮宮的翻修。此外,他還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藝術家委托政策。
第三部分為“盧浮宮與啟蒙運動”。18世紀,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知識分子和哲學家的角色日漸重要,關于藝術創(chuàng)作、文化遺產保護與豐富的發(fā)展方向越來越明確。此時,將王室收藏聚集到盧浮宮并使之成為“國家收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國王的珍藏不僅僅是國王的私有財產,而是國家寶藏。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LouisXVI,1774-1792年在位)統(tǒng)治期間,一個王室收藏品博物館的創(chuàng)意漸露雛形。毫不夸張地說,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盧浮宮博物館。
第四部分為“拿破侖博物館”。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er)在位期間(1804-1815年),不僅繼承了大革命時期的查抄所得,還從被占領國掠奪了大量藝術品,他在盧浮宮中建立了全歐洲最大最漂亮的博物館。在杰出的旅行家、外交官、畫家多米尼克?維旺?德儂(Dominique Vivant-Denon)的管理下,“拿破侖博物館”在十年間向公眾展示了無與倫比的繪畫、古董、素描和工藝品。此外,皇帝還向當時最有名的藝術家訂購作品,同時開始翻新和擴建盧浮宮。
第五部分為“從權力王宮到萬國博物館”。1815年拿破侖一世在滑鐵盧戰(zhàn)敗,拿破侖博物館對名作的收集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反法同盟要求法國歸還其掠奪的藝術品,同時,歐洲國家都開始意識到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拿破侖的繼任者們也都十分熱心擴充盧浮宮的藏品,從路易十八(Louis XVIII)、查理十世(CharlesX)到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從第二共和國、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的第二帝國到第三共和國,無不如此。整個19世紀,盧浮宮逐漸完成了自我的更新重生,同時也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特點:既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歷任國王的宮殿,又是藝術之城和一座永不完工的萬國博物館。盧浮宮是歷代政府的所在地,從12世紀開始,無論封建、帝制,還是共和,法國每一位元首,都在對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筑修繕和美化中尋找其執(zhí)政的合法性。
第六部分為“今日盧浮宮”。經過全面翻新和擴建后,盧浮宮博物館的規(guī)模仍在繼續(xù)擴大:2004—2005年,歐仁?德拉克魯瓦博物館和杜伊勒里花園相繼納入盧浮宮博物館的范圍。2012年,新的伊斯蘭藝術部展廳對外開放,學術和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不斷豐富。同時,盧浮宮也需要“走出去”,吸引新的觀眾。三十年來,盧浮宮在法國、歐洲和全世界舉辦了各種展覽,并于2012年在法國上法蘭西大區(qū)建立了盧浮宮朗斯分館。分館由大區(qū)管理,其展品雖來自盧浮宮,但通過不同尋常的策展方式加以呈現(xiàn),更契合短期展覽的需要。應阿聯(lián)酋政府的請求,盧浮宮投入到不同凡響而極具前瞻性的“阿布扎比盧浮宮”,也被稱為“沙漠盧浮宮”計劃中。與法國其他多個國家博物館以及法國博物館管理局一道,盧浮宮在中東建立了一座名符其實的,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供不同文明開展對話,不同的藝術形式盡情展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