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于北京某陵園內的樹葬園區(qū)(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在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q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讓故人“魂歸大海”。
“以后,我和孩子會去青島住,天天能見著海,就等于每天能見到父母?!睗鲜忻駨垨|祥告訴記者。他母親去年底過世火化后,他在今年預約了海葬?!暗綍r候把父親的骨灰從骨灰堂取回來,跟母親一起海葬?!?/p>
張東祥姐弟四人,起初并沒有就以海葬方式送別父母達成一致。姐姐認為,四家湊湊,雖買不起好的墓地,買個一般的還是可以的,不需要海葬。張東祥和弟弟則認為追思老人不在于形式,不論怎么安葬老人,對老人真正的祭奠永遠是在心里。
東順海葬服務中心是山東省煙臺市一家提供海葬服務的機構。中心的工作人員房女士告訴記者,2001年服務中心成立時,每年只有100人左右選擇海葬,之后逐年增多。現在,每年大約有1500人左右會做這樣的選擇,增幅很快,中心有時一天能接到十幾個預約。
按照計劃,今年山東省有條件的市區(qū)將至少開展一次骨灰撒海活動。為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務,山東省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撒散信息服務平臺已正式啟用,通過互聯(lián)網提供殯葬信息服務。
在浙江,清明節(jié)前夕,海風凜冽中首次舉行五地聯(lián)動海葬,來自舟山、金華、寧波、嘉興、諸暨五市的家庭從舟山市普陀區(qū)金外灘碼頭上船,把摯愛親人的骨灰撒向大海。
一泓碧水可寄哀思。還有不少地方開始探索壁葬、村建骨灰堂等集中安葬方式。
記者在北京市南四環(huán)思親園看到一面長約10余米、厚約1米的墻壁,墻體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100余份,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壁葬墻的背面,雕刻著弘揚孝道的壁畫,墻的前方有兩棵盛開的櫻花樹,微風徐來、落英繽紛。
根據北京市《關于全面推進綠色生態(tài)殯葬建設的意見》,到2020年,將力爭骨灰安葬生態(tài)化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觀撒散數量達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
在福建,長汀縣民政局局長葉騰說,近年來包括長汀在內的閩西客家地區(qū),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長汀在鄉(xiāng)村推行“墳改堂”,遺體火化后骨灰集中在鄉(xiāng)村骨灰堂存放。
“類似壁葬、骨灰堂這樣集中安葬的方式,既節(jié)地又安全。目前,全縣290個行政村,約一半已經建了標準化的骨灰堂。骨灰堂80至100平方米不等,可以存放1000個骨灰?!比~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