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位獲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20余年以來,呂思清一日不敢懈怠,他的脖子上大片的淤青就是他成功的最好見證。中國網(wǎng)記者 鄭亮攝影
脖子上的淤青記錄藝術(shù)成長之路
呂思清自17歲便獲得國際小提琴藝術(shù)最高獎——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自20世紀70年代,它已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小提琴比賽之一),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20余年以來,呂思清一日不敢懈怠,他的脖子上,大片的淤青,手指、指甲上因長時間練琴,留下的印記……當被人問到的時候,他笑著說這些都很正常,然后繼續(xù)調(diào)音、拉琴、談音樂,絲毫看不出有一絲的無奈。
呂思清即使再忙,每天都會雷打不動的練上3-4個小時的琴。這讓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藝術(shù)地位如此之高的演奏家,每天花上幾個小時,專注地做練習。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想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是真的。
只要拿起琴,呂思清的神情瞬間就會變得那么的專注,他在演出前會一絲不茍地調(diào)音、練習……一直到正式演出登臺前,他都在不停地、反復(fù)地練習,力爭讓每個音都做到完美。這樣的場景,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隨后他要面對的觀眾,只是那些面山背水一輩子的古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