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有力,發(fā)展才有含金量?;赝h的十八大以來民生建設的巨大進步,或許不難理解,為何有外國民眾會發(fā)出“學中國把錢花在民生上”的感慨:2011年到2014年,累計減貧5221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2015年,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人均預期壽命預計比2010年提高1歲;截至去年末,全國96%的縣城實現(xiàn)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連通……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成績屬于過去,未來只會垂青永不停步、勇于進取的探路者。讓幸福的陽光照射到每一個角落,尤須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憂患意識與緊迫感,在怎樣打通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多做謀劃,多下苦功。
系統(tǒng)改革,發(fā)展才有持續(xù)性。以農村精準扶貧為例,無論是實現(xiàn)貧困地區(qū)7000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還是推進農村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fā)展,要害都在于通過協(xié)調謀劃,讓貧困人口連上生產、消費網絡,進入整個社會的分工系統(tǒng),從而共享改革紅利。從消除信息聯(lián)通障礙,到協(xié)調解決改革推進難、落實難,補齊管理短板、提高部門運行效率,著眼于完善整個社會治理系統(tǒng)工作的轉型升級,改革舉措才能早落地,見實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睆娜罕娨暯莵砜矗袛嗾ぷ骱貌缓?,服務到不到位,最主要的就是看承諾兌現(xiàn)了沒有,生活改善了沒有。正因如此,那些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的干部,總是能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和支持;那些遇到“復雜問題”先算百姓利益大賬的改革,也總是能收獲群眾的點贊和口碑。同樣的道理,當今年兩會這個政治生活的窗口,再次與時代風云際會的大窗口重合,代表委員們更需要展現(xiàn)自己“為民代言”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匯集眾智,凝心聚力,奔向“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以百姓之心為心,唱出民情民意“真聲音”“好聲音”,方不負代表、委員身份背后的萬千期待。